|
教育職能的發揮水平已經是衡量一個博物館工作優勢的重要指標,而體現博物館社會價值的一個重要渠道便是學生志愿者服務。 11月10日,我館與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確立館校共建關系。為進一步加強聯動,促進優秀民俗文化進校園,發揮博物館教育職能,11月22日上午,福建民俗博物館入校園為社會歷史學院學生帶去《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志愿者課程。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 七十二候,是我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補充。它是根據黃河流域的地理、氣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編寫而成,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當今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整來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通過此次活動,師大社會歷史學院的學生們從二十四節氣中感受到時光之律動,草木之枯榮,民俗之廣博;同時,進一步加強了館校之間的友好聯動共建關系,為民俗之花盛放增添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