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民俗博物館坐落于被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的三坊七巷內,占地2900多平方米,前后共五進落,分西落、中落和東落三個部分,一宅橫跨郎官巷和塔巷兩巷。 西院落是宅院的主體建筑,是家人活動中心與會見賓客的場所,也是主人廂房的所在,坐南朝北。 我館依據宅院建筑布局特點結合館藏文物,選取其中典型文物進行陳列布展,還原三坊七巷士大夫人家日常生活場景,“覽古厝雅韻,感閩都民風”。 西落一進西側廂房,主題展為喜慶“洞房花燭”婚房。 洞房花燭是形容結婚的景象,多指新婚。語出北周·庾信《和詠舞》詩:“洞房花燭明,燕余雙舞輕?!?/p> 展廳內滿目可及的紅色布幔、大紅喜字、龍鳳對燭等擺設,處處洋溢著婚慶歡樂、祥和的氛圍。古人講究成家立業,把“成家”放在首要位置,意味著成長和責任,有了責任后再立業,同時,古人更是將洞房花燭夜列入人生四大樂事之一。 古代把男子成親娶媳婦又叫“小登科”?!暗强啤北緛硎侵傅巧峡婆e考試之榜,即中舉之意。新婚之時,新郎穿紅袍,戴桂冠,就像中第登科時的裝束一般,容光煥發,春風得意。古人常把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作為并舉的喜事,有諺語道:“新婚勝如小登科,披紅戴花煞似狀元郎”。 展廳正中間所擺放的這一張清末時期的漆金木雕人物花鳥紋跋步床。這種床又稱“八步床”,在明清的時候非常流行,是大戶人家女兒陪嫁的首選物品,也是女子娘家身份地位的象征。床上擺放的繡花枕頭、繡花被子與其他廂房陳設的架子床上的不同,分別有三個枕頭與三床被子,這是因為,福州方言中“三”與“生”諧音,象征婚后多生兒女。定親時,男女雙方議定的聘金尾數也必有“三”字。 |